按出版年份查看杂志:

在“真实”的课堂中经历“有效”的数学学习

作者:张鹏

单位:

阅读量: 字体编码: 繁體

【摘要】将培养核心素养与小学数学教学相结合是培养全面人才的需要,也是改善数学课堂的要求.本文结合核心素养要义,分析传统数学课堂存在的不足之處,并以情景化教学构建“真实”数学课堂为切入点,对提高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提出建议.

【关键词】小学数学;核心素养;情景教学;有效性

小学教育是儿童开启九年义务教育的第一个阶段,是后期高层次教育的基础,也是培养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.在小学的学科中,数学是一门难度相对较高的学科,但是最能够培养学生逻辑思维、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科.要动脑筋、想办法优化数学教学课堂,下功夫营造教学情景,给予学生数学学习“真实”之感,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,有助于实现数学知识的教授以及核心素养的培养.

一、提升小学学生核心素养的概念及意义

核心素养,顾名思义主要是指学生将来所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与重要品格,是新时期教育培养学生的必然要求.聚焦到小学生,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,就是要培养他们适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品格和能力.随着教育转型的深入,要求小学学生通过在校学习获得优良品德、健康身心以及扎实的文化素养.可以说,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,是小学教育阶段所有学科应做的工作.

培养核心素养要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机融合.一方面,经过数学思维的训练,有助于小学生培养主动学习、研究分析、逻辑推导、抽象认知等多方面能力,促进他们创造力、创新力和创作力的提升.另一方面,将培养核心素养的要求纳入数学教学之中,有助于改善当前数学课堂的不良现状,在优化教学思路、改善教学方式、提高课程实效方面都有巨大的帮助.因此,将培养核心素养与小学数学教学相结合,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需要,同时也是课程改革的需要.

于是,需要探索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以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.但是,小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能力都较为有限,如何贴近他们的学习特点,让数学课堂“重生”,让学生从枯燥乏味到津津有味,从一知半解到全盘吸收,实现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的双促进,是老师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.

二、传统小学数学课堂问题的分析

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,存在一定的问题.首先是教为主、学为辅,学生学习自主性无法调动.老师按照教材以说教方式进行教学,课堂上缺乏与学生的充分交流,知识教授灌输有余,而激发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足.数学是一门需要学生具备严谨逻辑分析能力的课程,但往往小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没有到达独立自学的地步,因此更加需要老师通过教学设计加以引导.老师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少,会让学生过度的依赖老师,难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,与培养核心素养的要求相违背.其次是听课多、实践少,学生学习获得感受到限制.教材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要载体,老师教学中缺乏适度的课外延伸,没有联系生活和学以致用的过程,容易造成学生在数学这门课中学习获得感不强烈,从而逐渐失去兴趣,甚至出现消极情绪,久而久之在学习主动性和发展主体性方面动力严重缺失,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.最后是重沿袭,轻改变,课堂有效性难以真正提高.尽管教学改革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.但是一些老师在数学课程设计中没有真正把握要求,仍旧沿袭过往课程模式,在创新方式方法,进行课程研发上缺乏有效办法.数学对理性思维要求很高,课程当中无法令小学生清晰地理解所学的知识,就无法达到提高课堂效果,培养核心素养的目的.

三、创造“真实”的课堂环境培养核心素养的策略分析

要在数学学习中培养核心素养,就需要改变课堂的模式,结合小学生学习特性,借助情景化教学,营造一种“真实”的课堂环境.所谓真实,即生活化的体现,通过情景让数学学习回归生活,借助小学生有限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数学、开展学习,并由此培养他们分析、思考、创新的能力.下文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,对具体的策略进行分析.

(一)用“物品”创造情景

小学阶段的数学侧重于基础概念的理解和简单的运算,与生活的关联度也比较高.因此,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将生活中的“物品”拿到教室中来,或者让学生走出教室用数学的眼光去寻找生活中的实物.如此,通过“物品”来营造学习情景,拉近了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,有利于学生提高兴趣,并养成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.

比如在开展《认识钟表》的教学时,可以让学生们带来各式各样的闹钟,课堂上引导学生“讲一讲”“比一比”“找一找”.即让学生自告奋勇讲一讲自己的闹钟的特点,比一比每个人的闹钟有什么不同之处,引导学生再找一找各个闹钟上面共同的元素,最后引出这堂课的关于钟表认识的主要内容.从自己最熟悉的物品展开,更加有利于学生认知,并通过实物观察,提高见微知著的能力.再以《角的初步认识》为例,可以设计“寻找各种各样的角”为课堂的引入环节,让学生离开座位找一找教室里的各种“角”,并从中构建起与所学知识的联系,指出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种角.请他们到黑板上写出来(如下表),再从中总结出规律.用小学生每天能够接触到的东西丰富课堂,提高数学活动的创新性.

(二)用活动创造情景

结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,这个阶段他们具有爱玩的天性,而且对于感兴趣的东西主动性强,学习力高.因此老师可以捕捉小学生的兴趣点,增设一些数学教学活动,包括小游戏、小竞赛、小剧场等等,以此来丰富课堂内容,也可以从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,让他们在实践中发展创新思维.

在学习《多边形的面积》一课时,学生可能因为较难进行几何图形的联想,而感到学习困难,兴趣降低.老师可以组织开展“七巧板”的小活动,将学生们进行分组,每组分发一副七巧板,并给出一道题,让学生们进行小组合作,通过对七巧板进行“拼一拼”,对面积进行“算一算”得出最后的结论.在这个过程中,老师可以观察小组中发言、动手组合的情况,以及计算出结果的时间,在后续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和提问.在进行《扇形统计图》教学时,可以开展模拟演练,让学生利用数学统计的基础知识,为学校开展某一活动出谋划策.具体案例:学校要组织一场体育比赛,希望尽可能多的同学参加,于是选择了1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,具体结果如下表,如果你是学校的体育老师,你会选择组织什么活动?为什么?

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,要求他们根据所学计算出各类运动在抽样学生中的占比,并利于所学的知识制作“扇形统计图”,分别上台展示,为学校到底应该组织什么体育运动提出建议,并说明原因.通过这种方式,让学生将数学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之中,并且从中提高他们的思考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.

(三)用信息化创造情景

尽管小学阶段的数学属于启蒙阶段,但这是与后续数学教育相较而言的.但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,数学始终不如语文等学科具象化.仅仅以传统的二维平面的内容去展示数学的概念,很難表达出抽象概念的全貌,以至于光靠发挥想象力去解读,学生无法清晰地认识到数学问题的本质.现在,信息化手段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普遍运用,教师可以借助技术红利变抽象理论为动态化、形象化的展示,引导学生开展联想,挖掘规律、探索本质.

六年级下册中《圆柱与圆锥》课程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,因此一直是教学难点,老师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可以充分结合信息化教学设备,通过计算机动画图形的应用,帮助老师以动画的形式绘制几何图形,从而使其解析图形的教学变得更直观、形象,再让学生想一想,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具有类似的特性.再如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中《简易方程》时,老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进行授课.比如针对具体的方程式的解题过程制作详细的思维导图,在教学后,隐藏局部的思维导图内容,请学生回答.通过这样的方式,老师能够引导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性归纳,并与课前预习相联系,加深学生们的理解.

(四)用语言创造情景

老师的教学语言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.数学课本身晦涩难懂,老师更应该选择生动、表述准确的语言,给学生以代入感.这就需要老师在深入理解和体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,利用生活化的表达,或者有趣的比喻等方式,转化抽象的知识,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关系,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.

以六年级上册《分数乘整数》的学习为例,如果只是灌输运算法则,将会导致学生失去兴趣,老师可以调整语言,用生活中的表达方式替代.比如:在表达“1[]4 ×8=?”时,可以这样提问“老师现在有八本书,有四名同学都想要,请问每个人平均可以分到多少本 ”.即将抽象的运算转化成小学生们在生活中都会遇到的问题,让他们走入老师语言所营造的情景中,在情景中解决问题.

四、结束语

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,在数学学习中培养核心素养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.这就要求老师以优化课堂情景为出发点,完善教学模式,并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如实物引入、活动代入、信息化辅助、语言引入等吸引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,切实发挥课堂优势,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体系,也可以有效提高逻辑分析和创新创造能力.

【参考文献】

[1]吴芳艺.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路径分析[J].考试周刊,2020(48):98-99.

[2]陈丽芳.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数学学科素养的培养探讨[J].当代教研论丛,2020(6):31-32.

DOI:
关键词:
Array
所属期刊栏目:
数学核心素养
分类号:
页码:
© 2021 《数学学习与研究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    吉ICP备2020016010号-1      网站技术支持:方知网络科技有限公司